语言:中文 | EN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农业农村

推进多元共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周刊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字号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中央2025年一号文件引领农村改革新实践

       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2025年一号文件《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构建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、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。文件强调,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,整合政府、市场、社会、农民等多方力量,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 

 

党建引领:筑牢多元共治“主心骨

       文件指出,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“第一引擎”。在浙江安吉余村,村党支部牵头成立“乡村振兴议事会”,吸纳乡贤、企业代表、合作社负责人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决策,成功推动生态旅游、数字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。“过去村里大事小事靠干部,现在大家商量着办,发展思路更活了。”据了解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4年突破千万元,村民人均增收超20% 

 

社会力量“入局”: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

       为破解乡村资源分散、人才短缺难题,文件提出“百企联百村”“新乡贤返乡”等计划。在四川成都,由龙头企业主导的“乡村共富联盟”已覆盖32个乡镇,通过订单农业、技能培训、电商i助农等方式带动10万农户增收。与此同时,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公益基金在广东启动,首批募集资金5亿元,重点支持乡村教育、医疗和文化设施建设。 

 

数字化赋能:打造智慧治理新场景

       文件将“数字乡村”列为重点工程。在江苏昆山,覆盖全域的“智慧乡村治理平台”实现村级事务“一网通办”,村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参与环境监督、项目投票。当地还引入区块链技术,确保土地流转、集体资产交易透明可溯。数字技术让多元共治更高效、更公平。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。 

 

文化治理: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

      针对部分乡村存在的“重经济轻文化”现象,文件特别强调以文化治理凝聚共识。山东曲阜试点“儒家文化润乡村”行动,通过村民道德评议会、家风家训传承等活动重塑乡村文明;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则将非遗技艺传承纳入村规民约,带动文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。“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。”中央党校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指出。 

德治教化,提升乡村治理温度

       在江苏邳州议堂镇戴庄村,该村坚持把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支撑,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结合村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文明公约、村规民约、家规家训中,引导群众移风易俗、破除陈规陋习。每年开展“好婆婆”、“文明家庭”、“美丽庭院”等评选活动,每年暑假,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,激励本村更多的学子发奋学习。

深化改革:破解共治机制瓶颈

       为保障多元共治长效运行,文件配套推出土地制度、集体产权、金融支持等23项改革措施。安徽金寨开展宅基地使用权跨村流转试点,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发展康养产业;福建三明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,社会资本与村集体按比例分红,实现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。 

 

     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多元共治是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,下一步将推动政策、资源、服务向基层下沉,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、受益者和评判者,绘就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。 

     

      作者:沈永(民革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,廉政法治研究院综合办副主任)


中国纪检监察周刊杂志社概况   |    关于廉政周刊网   |    联系我们   |    诚征英才   |    保护隐私权   |    免责条款   |    法律顾问   |    在线投稿    |    本刊声明
主办:中国新闻文化传播集团    版权所有:中国纪检监察周刊杂志社    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国 际 刊 号:ISSN-2409-5745    中国新闻文化传播集团注册证号:2181552    本网新闻资质备案号:64195043-004-12-16-0
电子邮箱:2008sgw@sina.com    联系固定电话:010-56246678